抢救性发掘16天,出土2985块,邺城佛造像首次系统亮相国博

发布时间:2019-08-06 14:40 来源: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8月6日电(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 文并摄) 今天上午,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共同主办,河北省临漳县人民政府协办的“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2012年,河北临漳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经过16天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2985件(块),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隋和唐代,大部分是东魏、北齐时期造像。这是中国佛教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

邺城考古队经过多年的整理、拼合,完成了200余件造像的修复工作,本次展览就是这批佛造像修复、保护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展示,也是邺城遗址考古的首次系统性展示。

“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选取了171件展品,其中佛造像精品131件,分为邺城概貌、玉石梵像、邺都样式和佛韵至美四个部分,从造像环境、造像本体特色、地域时代风格及造像艺术来展示佛造像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成功典范。本次展览的展品主要集中在北朝时期,以接受、学习古代印度佛教为主,是佛教文化融入中国本土文明的重要阶段。通过本次展览,观众在欣赏佛教雕塑艺术同时,体会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和合共生”的理念。

邺城佛造像有白石和青石两种材质,风格各具特色。白石是邺城地区出土造像使用较多的原料。在造像题记中有“玉像”“白玉像”等铭文,多指白石制作的佛像。北齐的“弥勒七尊像”和“菩萨坐像”等均是利用了白色大理石温润洁白、质地柔软的特点,运用娴熟的镂空雕刻技术,是邺城佛教造像的巅峰之作。邺城地区的青石造像较少,青石质地均匀、硬度适中,以高浮雕与圆雕佛像为多。北齐的“弟子立像”“菩萨三尊像”的雕刻风格明显有别于白石造像,突出了造像服饰线条的变化。

伴随着佛教的本土化,邺城佛造像艺术因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变化。中国佛教造像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曹衣出水”等代表性特征在这里都有呈现,并出现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龙树背屏”造像,展示出多元文化交融下的邺城佛教造像艺术魅力。

作为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的中心,邺城集中了大量能工巧匠,在继承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因材施雕,赋予造像不同的神韵。

北齐的“坐佛五尊像” 不仅有精雕细琢、极具地域风貌的透雕龙树背屏,还将流畅的石雕线条与彩绘贴金的装饰融为一体,让造像更具艺术魅力。圆雕 “佛头像”“弥勒菩萨头像”“佛坐像”“佛立像”“弟子立像”等,展现了工匠们的神技,尽显石雕之美,达到了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高峰。

本次展览展期两个月。

(文化副刊部编辑)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