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APP下载

当美苏冷战走上T台

发布时间:2019-08-02 09:01 来源:中青在线 

20世纪50年代,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渐入高潮。从飞机大炮到面包黄油,东西方阵营都要比个高下。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给高傲的美国人上了一课。

紧接着,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将目光投向普通家庭的衣柜——苏联不仅有运载火箭,在时尚领域也不会输给西方。

美国人在莫斯科炫耀“华服”

1959年夏天,美苏争霸进入文化交锋阶段。以友好交流名义,苏联在纽约组织了一场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展,美国也在莫斯科搭起了展台。后一场展览因“厨房辩论”而名垂史册——开幕式上,赫鲁晓夫和时任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就两种社会制度的优劣交换了意见。

领导人的一举一动关乎国家的脸面,他们的另一半也不例外。由于男士们穿着大同小异的西装,欧美媒体只能从他们的配偶那里寻找话题。美国《新闻周刊》称,为彰显美国的富足,随丈夫前往莫斯科的尼克松夫人帕特做足了功课,尽管她强调这只是“日常操作”。

出访前,尼克松夫人精心挑选了好几套新衣服:一套天然生丝,一套棕色丝绸配塔夫绸的礼服,丝绸和棉质的印花连衣裙,夹克,加上另外两条连衣裙。《新闻周刊》称,帕特·尼克松的大部分衣服是在纽约老牌精品店亨利·本德尔买的,副总统夫人在那里逛了一个来小时,花了好几百美元。考虑到通货膨胀,那时1美元的购买力顶得上现在的25美元。

“这些都是套装。”尼克松夫人解释道,“加上饰品,整体看起来比较配……都不是高级时装,只是我喜欢的款式,我觉得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最搭的才是。”

在美国展会的开幕式上,帕特穿着生丝礼服、戴着软帽站在丈夫身边。《新闻周刊》称,帕特的形象符合她应该扮演的角色:一位珠光宝气、精明强干的贵妇。在这个冷战史上的重要篇章里,美国人想要传达给对手的信息很明确:你们苏联可能在太空探索和教育领域处于领先,但论潮流女装和时尚单品,还得看我们美国。

美式生活方式甚至被IBM公司塞进了自家的“秘密武器”RAMAC。这个在莫斯科亮相的大铁箱,是世界上第一款出现在博览会上的商用电脑。如今看来小得可怜的5MB存储空间中,塞进了有关美国生活方式的4000条问答,采用英俄双语播放。例如,输入“一个普通美国女性的衣橱里有什么”,电脑就会告诉输入者:

“冬季外套,春季外套,雨衣,五件套连衣裙,四件午后连衣裙,三件套装,三件裙子,六件上衣,两件衬裙,五件睡衣,八套内衣‘五件套’,两件紧身胸衣,两件长袍,六双尼龙丝袜,两双运动袜,三双礼服手套,三条游戏短裤,一条休闲裤,一套游戏服和配饰。”

古姆百货是苏式时尚的象征

美国展览的最大亮点是每天4场时装秀,每场时长35分钟。美国《史密森尼杂志》网站称,这项活动很受欢迎,每场都会吸引三五千人围观。

美国人非常重视这条宣传渠道,他们迫不及待地宣扬自己有什么宝贝:轻奢装,休闲装,家居服,正式场合的长礼服。《新闻周刊》称之为“美国的鲜活切片”。

T台上的模特们也不一般。除了俊男靓女,美国代表团还专门请来了儿童、青少年和老年模特,就像把一个大家族搬上了秀场。

《新闻周刊》认为,时装秀“很无聊”,但其背后的政治含义不言自明。“衣服都很漂亮。”该刊物报道称,“此举背后的整体意图,是向苏联人展示美国女性在工作和娱乐中的穿着——不是第五大道上的那些名媛淑女,就是普普通通的邻家女孩。”言外之意是,东方阵营当时无法生产出这么多、这么好、这么便宜的衣服。

往前倒推两个月,苏联文化交流展在纽约一座体育馆开幕。不出意料,美国媒体对此冷嘲热讽。“苏联的展览努力塑造富足的景象,但没多少人能享受这种生活水平。”《纽约时报》写道,“他们展示了在莫斯科很少能看到的华服和皮草。”

“5名女模特和一名男模特展示了苏联时装设计师的作品,这些设计师来自莫斯科最好的古姆国立百货商场,后者号称‘时尚之宫’,旨在引领社会主义的时尚风潮。”美国《时代》杂志称,苏联方面展示的“大多是沉甸甸的质地厚重的羊毛套装。它们在寒冬中的实用性更令人印象深刻,因为这些衣服谈不上什么设计”。

时隔60年,《史密森尼杂志》文章认为,这些冷战时代的话语有失偏颇。当时美国媒体宣称古姆百货卖的都是些“山寨产品”,但真实的后者是苏式时尚的象征。

1956年,古姆百货的店长V.G.加米涅夫写了一本小册子,详细描述了这家商场提供的各色服务。在当时的苏联,有时尚工作室为顾客定制服装。特色商店出售天然丝绸、艺术手绘丝绸、女士帽、皮草大衣和香水,以及精致生活所需的一切。小册子随附的插图还详细指导售货员如何向顾客推销。册子中特意提到,商场里的时尚沙龙非常受欢迎。

“他们怀念的东西很清楚:经济安全和社会福利”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联人对美学有很高的品位和追求。莫斯科的地铁雕梁画栋,如同宫殿,百货商场内部装饰着深色木雕家具,还有水晶吊灯和厚重的天鹅绒窗帘。但不能否认,在与普通人相关的衣食住行方面,当时的苏联没有美国那样的物质基础。

1959年8月的美国《生活》杂志封面刊登了一幅美苏高级领导人配偶的合影,相片中的4位女性分别是米高扬夫人、尼克松夫人、赫鲁晓夫夫人和科兹洛夫夫人。

美媒仍然以一贯的笔法点评她们的穿着打扮,称帕特·尼克松妆容精致、华贵无比,把旁边的三位苏联女性比了下去。赫鲁晓夫夫人穿着简单的连衣裙,它被称为“卡拉特”,是苏联女性打扫房间、烹饪食品时的装束。米高扬夫人的衣服看起来像定制的,但也只是一身朴素到不能再朴素的套装,唯一值得一提的装饰是帽子。科兹洛夫夫人的礼服领口有刺绣,搭配了披肩、手提包和手套,还化了妆。《生活》认为,科兹洛夫夫人借此挑战苏联女性的着装规范,也许是因为“认识到时代在变”。

其实,苏联民众的实际感受并不像美国人想象的那样“羡慕嫉妒恨”。他们对华丽时尚的衣服表示惊叹,但没有太把它放在心上。20世纪50年代是苏联国力快速上升的年代,普通人能够切实感受到生活的进步,这让他们并不十分羡慕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赫鲁晓夫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超越美国的关键。展览会结束后,苏联的家居用品产量迅速增加,包括冰箱和真空吸尘器。拥有冰箱的苏联家庭比例从1960年的4%上升到1965年的11%,到1975年达到65%。显然,普通人从“厨房辩论”中受益良多。

尽管没有美国式的富裕,那个年代的苏联人仍然相信,世界上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在同尼克松的辩论中,赫鲁晓夫昂着头说:

“你以为我们会被这样的展览惊得目瞪口呆。事实是,我们所有新建的住宅都将有这种设备。在美国,得到这所房屋要有钱才行,而在我们这里,你只要生为苏联公民就可以。如果一位美国公民没有钱,那他就只能在人行道上睡觉。”

60年后的今天,对苏联时代的怀念在俄罗斯“千禧一代”中流行。人们到古姆百货商店怀旧,吃苏联风情的冰激凌。有人推出VR之旅,带游客体验苏联时代的建筑。还有人建立了苏联街机游戏博物馆,那个时代的音乐、电影和电视节目也颇受欢迎。

有学者表示,这些怀旧情绪是社会福利下滑引起的。“那些发现自己处于更加脆弱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人,他们怀念的东西很清楚:经济安全和社会福利。”

【编辑:】
相关文章
图片阅读更多>>